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,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杂家、农家、小说家、纵横家。
我国春秋战国之际,随着奴隶制度的没落和封建制度的兴起,社会上各个不同的阶级、阶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代表人物,对自然、社会以及其他种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。他们著书立说,开门授徒,四方游说,互相辩驳,都想以自己的学说来改造和拯救社会。儒、法、道、墨、名、农、兵、阴阳、纵横……百家争鸣,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学术空气,产生了异彩纷呈的诸子学术思想。这些思想,博大精深,对中国历史......
- 孔子
孔子(前551—前479),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的创始者。名丘,字仲尼。鲁国人。先世是宋国贵族。相传曾问礼于老聃,学乐于苌弘,学琴于师襄。聚徒讲学,从事政治活动。年五十,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,摄行相事。后周游宋、卫、陈、蔡、齐、楚等国,自称“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?”终不见用。晚年致力教育,整理《诗》、《书》等古代文献,并把鲁国史官所记《春秋》加以删修,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。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,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。现存《论语》一书,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,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。
- 孔子弟子
颜回(前521—前490)春秋末鲁国人。名回,字子渊。孔子弟子。贫居陋巷,箪食瓢饮,而不改其乐。孔子称赞他的德行,并说他“不迁怒,不贰过”,其心三月不违仁”。早卒。后被尊为“复圣”。
- 荀子
荀子(约前313—前238),战国时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名况。赵国人。游学于齐,后三为祭酒。继赴楚国,由春申君用为兰陵(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)令,著书终老其地。韩非、李斯都是他的学生。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,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。他反对天命、鬼神迷信之说,肯定了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”,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,并提出了“制.天命而用之”的人定胜天思想。和孟子的“性善”说相反,他认定人性生来是“恶”的,“其善者伪也”,要有“师法之化,礼义之道”才可以为善。他的政治观是礼治和法治相结合,坚持儒家“正名”之说,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,主张效法文、武、周公之道。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、开源节流和“省工贾,众农夫”等主张。他的“正名”学说包含丰富的逻辑理论,对建立古代名学作出了贡献。所作散文说理透辟,结构严谨,其《赋篇》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。
- 孟子
孟子(约前372—前289),战国时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名轲,字子舆。邹(今山东邹县东南)人。受业于子思的门人。历游齐、宋、滕、魏等国,一度任齐宣王客卿。因主张不见用,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。提出“民贵君轻”说,反对武力兼并,认为只有“不嗜杀人者”才能统一天下。主张“法先王”“行仁政”,恢复井田制,省刑薄赋,达到“黎民不饥不寒”,以缓和阶级矛盾。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,认为“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”,通过教育使人达到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。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,断言“万物皆备于我矣”,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,对后来宋代的儒学有很大影响。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,有“亚圣”之称。
孔子(前551—前479),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的创始者。名丘,字仲尼。鲁国人。先世是宋国贵族。相传曾问礼于老聃,学乐于苌弘,学琴于师襄。聚徒讲学,从事政治活动。年五十,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,摄行相事。后周游宋、卫、陈、蔡、齐、楚等国,自称“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?”终不见用。晚年致力教育,整理《诗》、《书》等古代文献,并把鲁国史官所记《春秋》加以删修,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。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,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。现存《论语》一书,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,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。